校史故事

陈光:华工,是我学会做科研的地方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0-23    阅读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9届硕士校友  陈光


我是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于本科毕业4年半(1986年9月)赴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二系(现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铸造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我的导师是熊国庆教授和黄志光教授。母校材料学院,是我学会做科研的地方。跟随导师,我学会了如何做科研、如何选题并受益终身。母校优良的学风,科研走在教学前面、科学人文相交融、抢抓机遇办专业等理念,深深地感染教育了我,融入血液、贯穿行动,在我之后的工作中获益匪浅。

华中工学院读研期间照片(右一为陈光)


1. 华工的求学经历

1986年新生报到时,“今天我以华工为荣  明天华工以我为傲”的横幅映入眼帘,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与当时已响彻江城的口号“学在华工”一起激励着我在华工的求学生涯。

我非常幸运,遇到了一批“团结求实、严谨进取”校训校风造就的严谨治学的大先生。当时铸造专业的元老张承甫教授、曹文龙教授、熊国庆教授、王文清教授、黄乃瑜教授、黄志光教授等老师都给我上过课。我们是张承甫教授和曹文龙教授上过课的最后一届研究生。张承甫教授还是我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阅人(另一位评阅人是清华大学黄惠松教授)和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成员有:黄惠松教授(清华大学)、林汉同教授(当时刚从日本回国不久)、黄乃瑜教授(当时担任学校教务长)、刘瑞祥教授(当时是年轻的副教授),秘书由修吉平老师担任。当时的系主任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是朱孝谦教授,校长是黄树槐教授。

恩师熊国庆教授1925年元月5日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1948年毕业于原中正大学,195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是苏联专家指导的第一届铸造研究生,共6人)。1980年至1981年,经选拔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被国家公派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1990年8月离休。曾任华工铸造教研室主任,全国铸造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稀土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熊老师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面向生产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反对脱离实际“闭门造车”。我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源自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武钢新三号高炉冷却壁国产化,就是熊老师亲自选定的。熊老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深入生产一线,和一线工人、干部、技术人员打成一片。他当时已经60多岁了,去武钢学校是可以派小轿车的,但除非极个别的特殊情况,他都是带着我挤公交车。赶不上吃饭,就在兜里装个馒头,在路上找机会吃。在武钢,他和我一起住武钢招待所,而且住同一个标间,每天睡前都要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和点评,布置第二天的重点。

导师黄志光教授是广东人,1936年1月出生,年轻于熊老师整整11岁,当时还是副教授。黄老师材料科学功底深厚,我硕士学位论文中:“4.6 厚壁铁素体球铁的位错分析”,就是在黄老师直接指导下完成的。当时还没有高分辨电镜,实验观察球铁中的位错非常困难。正是在黄老师的坚持和指导下,实验观察研究了不同壁厚铁素体球铁中的位错密度和形态,揭示了金相组织基本相同性能明显差异的机制。这是我第一次实验观察研究位错。

正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厚壁高强高韧球铁的研究》和研究成果得到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高度评价,“达到了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后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我撰写学位论文时,正值武汉暑期,酷热难耐,熊老师从家里给我送来一个台式电风扇,让我安心撰写、修改论文。我清楚记得熊老师指导我修改学位论文达十几遍之多。在2012年获评教学名师接收采访时,我曾深情回忆,熊老师指导我反复修改论文的过程,有效提高了我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并成为我指导研究生的榜样。不管多忙,我都一直坚持指导研究生认真修改学位论文,否则,就觉得愧对良心。

记得当年在熊老师家里,经常见到合金组的老师们开会讨论问题,除了教授、副教授以外,还有几位风华正茂更加年轻的讲师:张军、郭新青、魏伯康等。熊老师经常对青年教师和我说:搞科研,要干着一个、盯着一个、还要想着一个。科研不能断线,要可持续发展。正是导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学会了如何选题、如何做科研。华工是我学会做科研的地方。

1987年全国铸造新技术研讨会合影(前排居中左为王文清教授、右为哈工大林柏年教授,右四为陈光)

第一学年上课期间,经常到王文清老师家吃饭(当时王文清教授是华工铸造专业唯一一位博士生导师)。王老师和师母都是湖南人,藕炖排骨汤做得特别好,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吃到藕断丝连,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华工,是我求学的地方,也是人生成长的地方。英语老师朱月珍、只有一次讲座的马毓义等老师。蔡启舟、何君臣、李四年、唐霞辉等同学。令人羡慕的铸造专业首位博士生李远才。黄树槐校长、朱孝谦系主任等领导。青年园、喻家山、电影场,等等。有许多难忘,有许多不舍!


2. 师生情、母校恩

导师熊国庆教授离休后,我们师生间的联系越来越多。用情同父子来形容师生关系,毫不夸张。谨附几张照片以示纪念。

1991年夏熊老师与我家人在一起左三为熊国庆教授

2005年元月熊老师80岁生日合影

2006年7月熊老师在南京我家中合影左二为熊国庆教授

母校的优良学风,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以及几代华工人践行总结的“绿化校园多栽树,求贤若渴广积才,抓住机遇办专业,科学研究上台阶”等,都深深地感染教育了我,并融入血液、贯穿行动。特别是我在南京理工大学主持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工作期间,就是用母校科研走在教学前面、科学人文相交融、求贤若渴广积才、抓住机遇办专业、科学研究上台阶等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指导了我的具体工作,实现了专业数量、学生规模倍增,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办学质量、科学研究上台阶。在具体工作中,也得到了导师、母校,包括老校长黄树槐和同学、校友们的支持、帮助,谨此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有幸参加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校庆和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70周年院庆大会,专门携夫人提前1天于2022年10月4日返回母校看望老师,感谢师恩!

22FCF


再一次向母校和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感恩母校,感恩老师!


234DE


陈光,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铸造专业1989届研究生校友,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教学名师,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门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专利发明人奖、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留学回国先进个人、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主要从事金属材料与加工科学技术研究,在轻质耐热金属间化合物、高温合金定向凝固、非晶复合、钢铁及加工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做出重要创新性贡献。获省部及以上科技奖励10多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一等奖3项。

(计效园根据陈光院士在材料学院70周年院庆致辞、院士报告以及接待交流整理)


华中科技大学70周年校庆工作办公室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梧桐语问学中心明智楼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1952 邮箱:xq@hust.edu.cn